聯系電話:
400-888-6908
接到關于“持續改善”的課題時,我懵了很久,首先“持續改善”涉及的范圍很廣,面對的是一個管理組織以及這個組織所面對的各項工作任務與目標。管理組織屬于社會群體,正如德魯克所說,管理還涉及到人和人的價值觀、成長與發展。管理與精神上的關心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人的本性、善與惡,以及人所處在的環境等。“持續改善“面對的變化是很復雜的。其二,在當今眾多的管理體系當中,對“持續改善”有不同的解讀,要導入哪套管理體系或使用什么樣的管理工具,那又屬于專業性的問題。再三斟酌之后,我想還是先以一個啟蒙式的引導來淺述一下管理與持續改善。
改善是改變的一部分,每一次進步是一次改變,但非每次改變是一次進步;改變可以往好的方向發展也可以往不好的方向去發展。改善就是往好的方向去改變。持續改善,我個人理解就是,持續從事往好的方向去改變的方法,讓目標看起來越來越完美,它沒有最終的一個評判結果,但又不停地在評判——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管理中的改善涉及到組織環境的改善、組織能力的改善以及個人的改善等,管理的持續改善的成果可以理解為,讓系統的運行更順暢和績效更加的卓越。那么我們來看看管理與持續改善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管理改變環境,環境也能改變管理,管理環境是持續改善的基礎。鄒董事長常說,管理是一種人文藝術,換言之,管理是社會哲學的一部分,人性受歷史、文化的影響或社會文明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胡適在其《中國哲學史大綱》里提到過關于哲學的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如果以哲學的角度去思考管理中的“持續改善”,那顯然不是勸人行善、實行賞罰就能解決的,而是應該去思考人性會受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人性中的善良、忠誠、正直、樂觀、自信、熱情會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產生,這些良好的、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會不會為企業創造持續改善的環境西方哲學(哲學不應該有地域之分,文明歸屬整個人類)早已論正了人性會受社會制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或扭曲,這里不再贅述。既然管理哲學是社會哲學的一個縮影,在管理行為上,哲學的基礎決定行為的趨向,站在哲學的角度上去思考“持續改善”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管理上具有邏輯思維是持續改善的突破口。怎樣在管理中發現真正的問題是一個技術活兒,這需要我們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讓真正的問題浮于水面。舉個例子:發現狗的身上有跳蚤與狗的身上為什么有跳蚤,是否是同一個概念性的問題當然不是!發現狗的身上有跳蚤是在解決眼前的問題,發現狗的身上為什么有跳蚤有分析過程,前者只能不停地為狗洗澡,淪為“救火”隊員,后者通過不斷地改變狗的生活狀態,以最終解決問題為目標。邏輯思考與改善行為,有相似的三個維度(參考思維管理工具書與改善管理工具書):分析、評估、創造性,兩者結合能讓我們更加接近真相并去改善它。
管理上的長期承諾最有效方式是進行持續改善。在管理日常事務當中,我們常把事情進行歸納與劃分,如分為緊急又重要、重要不緊急之分等,面對這些問題的擔當便形成了一種管理上的承諾。解決緊急又重要的問題可以看作是短期承諾,解決重要不緊急的問題是一種長期的承諾。再舉一個例子:在生產制造過程當中,某個設備的零部件突然出現了故障,這是“緊急又很重要”的事態,維修人員進行搶修,讓設備很快投入生產,這是短期承諾。但是設備在今后的運行當中還會不會出現類似的異常問題——問題不總是獨立存在的。“緊急又重要”的事態會演化成“重要但不緊急”的問題,我們必須對采購的零件進行重新評估、設備的保養標準進行優化、對設備運行數據進行整理,以一系列的持續改善動作讓問題不再重復發生,從而也就形成了在管理上的長期承諾。不可否認,長期承諾也能夠提高短期承諾的工作效率與質量。
管理與持續改善都具有強烈的技術性。管理根據不同的性質可以分為組織管理、戰略管理、人文管理、目標管理、數據化管理、標準化管理等;根據業務分類可以分為財務管理、運營管理、銷售管理等。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應用學科與管理工具,如果管理缺乏技術支撐,標準、流程、數據等,那么在持續改善的過程中就會缺失目標與改善路徑;同樣,如果不善于運用有效的數據與管理工具我們也無法對具體的管理指標進行優化并提出改善。合理地使用管理工具,以技術的手段進行“持續改善”,管理也將會變得更加富有成效。
最后,確切地說,“持續改善”決定管理中各個領域的成效,它不只是一種管理意識,在技術上它還是一種管理手法。同樣,組織中的管理環境,人性的、科學性的,會影響到“持續改善”的思維與趨向,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不可分割。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的時期,一定的規模,公司的戰略與愿景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管理者,我們除了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以外,還要關注團隊每一位成員的成長,并一同塑造尊重人性、充滿激情與斗志的管理環境,再加以有效的技術手段來提升整個組織的職業化水平。道術結合,企業恒強!